科研工作

THIS NAME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工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洙泗讲堂”之张倩红谈“纳粹大屠杀及战后德国社会的反思”

发布日期:2021-11-11    作者:     来源: 伟德betvlctor1946     点击:

11月9日晚,我院2021年第11期洙泗讲堂于腾讯会议和文史楼204会议室同时进行。郑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倩红教授作客“洙泗讲堂”,通过腾讯会议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纳粹大屠杀及战后德国社会的反思”的学术报告。该报告会由我院赵文亮教授主持、王昌沛教授评议,我院相关专业师生及线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会议内容十分精彩。

 该次讲座的第一部分为纳粹大屠杀。张教授就该名词进行定义阐释即大屠杀特指20世纪历史上的一次种族灭绝事件,该事件是19331945年间由纳粹德国及其合作者操纵的由国家主持的、有计划地迫害与消灭欧洲犹太人的行动,然后张教授重点谈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为希特勒为什么要捕杀犹太人?张教授认为就希特勒个人因素、犹太布尔什维主义恐惧症和经济原因三个方面进行解答。首先种族主义是一种极为反动的意识形态,自神圣罗马帝国以来就一直在德国有广阔的市场,而希特勒本身就是种族主义的追捧者和狂热者。希特勒的思想体系是历史上多种反动思潮的大杂烩,他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议会民主,推崇民族主义与沙文主义,他看来,犹太人身上体现了他所痛恨的一切。其次,在希特勒发迹的时代,“犹太—布尔什维主义恐惧症”在欧洲有很大的市场。希特勒利用犹太人热衷于社会主义运动这一事实大力渲染其对世界的威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成是犹太人企图破坏人类文明、征服整个世界的工具。最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还有不可忽视的经济因素即通过排挤犹太人来迎合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愿望,把犹太人的财产窃取到德国政府与德国资本家之手。第二个问题为希特勒反犹的过程?张教授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33-1939年)中希特勒主要在德国本土推行以颁布反犹立法、扩大反犹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反犹政策,第二个阶段(1939-1941年)为纳粹德国采取了以驱逐为主的反犹太政策,第三个阶段(1941-1945年)为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最后解决”政策即从肉体上解决犹太人。在这反犹过程中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了惨无人道的灭绝,在纳粹德国的集中营渗透着犹太人的血和泪。

 讲座的第二部分为战后德国社会的反思。张教授主要谈及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为德国知识界的反思,尤其是历史学家的反思。战后初期的德国一些知识精英很快认识到了战争的罪责问题,学术界冲破了大屠杀话题的种种禁忌,开始还原大屠杀的全貌,并探究其根源。而历史学家更是身先士卒,他们清醒地认识并主动剖析“刚刚发生的民族之过去”,承认纳粹德国的史学史就是民族主义史观被政治和权力所扭曲的历史。而历史学家之所以进行反思有三方面的原因1、史学反思是后纳粹时代在德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化语境的体现2、大屠杀的反思也是德国史学传统的延续3、史学反思是整个德国知识阶层积极反思战争罪责的缩影。第二为德国政界的反思,德国总理“勃兰特之跪”更被誉为“欧洲进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第三为来自犹太社会的外在推动力,作为纳粹受害者的犹太人以“把手指放在伤口上”的方法为德国的历史反省进程提供了有力的外来推动力。

 讲座的第三部分为国际组织对大屠杀记忆的传承。在此其中战争审判和欧盟的大屠杀纪念和教育活动为大屠杀记忆的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张教授为了加深我们对此讲座的理解为我们推荐了《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这本著作。

 在讲座结束之后,学生们踊跃提问,张教授分别进行解答。张教授就“未来以色列应该维持犹太教的凝聚力,还是会从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世俗化?”的问题进行回答,张教授认为宗教代表了以色列国家的历史,而世俗化则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人的追求,以色列国家之后不会放弃两者中的一个,而是兼具世俗化和宗教进行发展与前进。此外也有同学提出了“德国新纳粹主义是否会死灰复燃?”“以色列利用大屠杀的记忆来推进其外交政策目标?”等问题,张教授也进行了一一作答。会议最后,王昌沛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评议,认为这次讲座既有学术研究的引领也有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同时提出了“要跳出历史看历史”的观点。这次讲座受到了与会师生的热烈反响,张倩红教授渊博的知识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编辑:娄婷婷

审核:赵文亮 刘贤贤





上一条:国家社科申报经验交流会预告(11月17日)
下一条:洙泗讲堂之何志龙谈“东方骑士萨拉丁”

关闭